兩個不同的世界 兩段不同的時代戀曲 交會在再也不會重來的時光
「我可憐的心善感多情,不是木頭心;我愛的太深,這可真不行。」--艾靈頓公爵。
故事於1986年,在巴拿馬飯店一場騷動讓李亨利看呆了,這一飯店是古老西雅圖地標,也是李亨利這輩子來過兩次。
第一次是一九四二年他十二歲,在這座旅社遇見一生的摯愛;第二次就是今天一九八六年,在來這裡一前一後兩次中間,他也過了一場人生。一樁婚姻,生了不知感恩的兒子。
這陳舊佈滿塵埃的巴拿馬旅館,串起了李亨利一輩子的記憶,這一段記憶跨過美國、中國、日本三國因戰爭而起的糾葛,李亨利的父親、李亨利、李馬悌(李亨利兒子)的感情。
1942年,年僅12歲的李亨利在美國出身,他父親年幼時便因為戰爭被迫從廣東來到美國西雅圖,亨利的父親雖然崇尚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理念,卻要亨利做個完完全全的美國人,想盡辦法讓亨利進入白人貴族學校雷尼爾小學就讀,也因為亨利的父親因為民族意識強烈而極度痛恨日本人。
亨利一個中國人在雷尼爾小學就讀,受盡白人同學的欺侮,連老師對亨利也彷彿視若無睹,亨利為了領打工獎學金每天中午還必須在學校餐廳為白人小孩打飯,完全被孤立的亨利直到遇見新來的同學日裔美籍的惠子,兩人時常互吐心事,成為知心的好朋友。
然而亨利一直不敢對父親提起惠子的事情,直到爆發珍珠港事件,惠子一家人將被遺送到集中營,她將家中具紀念性的物品託付亨利暫時保管,卻被亨利父親發現,父子關係正式決裂,從此不再交談。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,亨利與惠子的故事可以說是悲喜交雜著,兩人不能選擇出生在哪裡,也無法阻止時代巨輪的前進。
傳統中國父親的角色定位總是嚴肅,亨利的母親總在他們父子之間扮演溝通的角色,當亨利成為父親時,跟他的兒子馬悌之間也是有道鴻溝,亨利的妻子艾瑟兒也當起亨利與馬悌間的軟化劑,然而艾瑟兒癌症過世,亨利也只能靠自己去跨過這道親子鴻溝。
當馬悌介紹異國女友珊曼莎給亨利認識,也引起亨利那一段與惠子相識相惜的回憶。
這小品故事不論是親情、友情或愛情都非常感人,歸屬感對亨利來說是很陌生,也是一種異類和尷尬的東西,就像是用左手寫字或把褲子裡外穿反了。
出版社:馬可孛羅
書名:悲喜邊緣的旅館
作者:傑米.福特 Jamie Ford
譯者:張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