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
我們這群故事媽媽們不僅愛往大自然裡趴趴走,對於知性之旅更加喜愛,不只為了孩子,也想更為自己增加點知識。
差不多12月份故事媽媽班長就發起參觀「兵馬俑」。
一月份確定人數不少,原本大夥想搭火車到台中,到了台中再搭公車到自然科學博物館。
後來仔細算算,大夥們的火車票、公車票加一加可以租台遊覽車,有位故事媽媽的親戚正好從事遊覽車行業,就這樣一致決定搭遊覽車。
人數超過20可以購買優待票,再加上觀看立體劇場,午餐在館內的麥當勞,買了周邊商品,這樣零零總總共花了快兩千五百元。
這次行動對於孩子們學習的專注、時間的掌控、安全及舒適度上都很不錯,只不過正值寒假期間,有不少學校給孩子們的作業就是「參觀兵馬俑」,再裡面就看到一群群國中生、高中生拿著學習單一一抄錄,就像大拜拜式的人擠人。
展覽間不能拍照,只能用「眼到」來學習。
這次來台展出的兵馬俑,來自一九九四年三月一號,正式挖掘的二號坑出土文物,以戰車、騎兵、弩兵組成的秦俑軍陣左軍為主,為讓民眾如親臨觀賞西安兵馬俑一般,引進完整的兵馬俑軍階與軍種,包括「將軍俑」、「軍吏俑」、「武士俑」等各式真品。
這些陶俑個個姿態、神情,甚至身上盔甲、髮飾盡不相同,其中的一級文物包括石鎧甲,是由青石作成,兩千多年前,在中國境內應沒有人穿過,因為實在過重,成為秦始皇陪葬品,用來標榜他生前豐功偉業。
PIC:秦步兵陣中的指揮官馬車。
PIC:秦代的跽坐俑像。
PIC:秦始皇動物園中的銅丹頂鶴、玉鵝、水鴨。
秦時在京畿和各地都設有許多苑囿,收訂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,並設有官吏和僕役專司管理,以供皇帝游獵、觀賞。
秦封泥中諸如上林丞印、息苑丞印、杜南苑印等大批苑囿管理官員之印的出土,足以說明秦進苑囿的規模之盛。
K0007號坑出土的四十六件原大青銅鶴、天鵝和鳧雁,整齊地排列在坑底兩側平台上,真實地模擬出水禽棲水而居的生活狀態,形象地再現了秦代苑囿中珍禽于河邊覓食、小憩的生動場景。
青銅仙鶴嘴裡還啣著一個青銅製成的小魚,捕食姿態十分生動。
PIC:秦兵馬俑一號坑正面。
一號坑保護陳列大廳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最早的建築,這是一個以步兵為主,戰車、步兵相間的長方形主力軍陣,配置有前鋒、主體、後衛和翼衛,步騎相間,車馬兼具,規模龐大,佈局嚴密。
PIC:秦騎兵俑的頭飾。
PIC:站在一號坑底秦磚上的武士們。
PIC:獨一無二彩色綠面跪射俑。
這是考古團隊在二號俑坑發現一個相當奇特的跪射武士俑,除髮鬚、瞳仁是黑色外,臉部塗有綠色彩繪。
PIC:秦騎兵軍官俑。
(以上資料來自↓)
延伸閱讀:
復活的軍團: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(上)(下)<遠流出版社>